世界杯押注官网(亚洲)有限公司

省部平台

教育部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网站:http://aiedu.bnu.edu.cn/

近期,教育部正式发文公布了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名单。全国高校2019年共立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1个,其中中央部属高校共有38个,地方高校共有23个。公司获批组建“教育部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致力于采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生物特征提取、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有效融合脑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相关研究,聚焦解决个性化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虚拟现实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基础上,经过多年发展与建设,于2007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几年来,工程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及部门的支持,教育部副部长、学位办主任、工程院院士等领导院士均来中心指导工作,给以高度评价。

虚拟现实应用工程中心建设目标是:在公司信息学科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工程评估能力;建成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建成虚拟现实应用新技术的连接国内外、校内外的开放窗口,校内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产品孵化器,信息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基地,信息人才的工程化培养基地,利用新技术传播中国文化的示范工程。形成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信息科技,尤其在虚拟现实应用的相关行业技术进步。

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先进的虚拟现实展示、计算、存储、交互设备和测试仪器环境,实验设备包括:高性能多通道VRP虚拟现实演播室、FASTSCAN Cobra手持激光扫描仪、柯尼卡美能达Vivid910三维激光扫描仪、INSPECT三维照相机、裸眼桌面立体显示器、戴尔Precision 7500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等。中心研究人员近几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理论、虚拟现实工程学、颅面形态学、三维医学等,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取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同行认可。

 

北京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

依托公司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于2011年申报并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4年经绩效考评再次认定。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应用信息科技新技术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和史学学科互相交叉、综合发展的前沿领域。

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得到了戴汝为院士、潘云鹤院士、汪成为院士、孙家广院士、倪光南院士、赵沁平院士、吾守尔.斯拉木院士、丁文华院士等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理论和可视化技术,内容包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颅面形态信息学与颅面复原、三维医学与三维模型检索、虚拟现实理论及工程学方法等4个主要研究方面,以及大规模数据库、并行计算、VR教育应用等相关研究。

实验室教师及研究人员26人,固定人员22人,特聘专家4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8名,讲师2人。在读博士、硕士生80余人,组成了结构合理的领域专业研究团队。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国际同行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近年来,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项目、“十二五”国家预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

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它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组织召开了大型国际会议和国内外研讨会10余次。

重点实验室以北京市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今后将继续在相关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与虚拟现实及可视化领域各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以数字化技术及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创新为核心,研究提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技术标准、规范;推动信息学科与公司的优势学科的学科交叉,培养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及现代化管理人才;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形成国内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填补领域空白的创新产品,为北京市相关博物馆、文化保护单位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文物遗址的展示、保存、处理提供高端技术支持。积极开展与先进国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成果及系统产品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推广和应用。